产业园区融入城市生活与生态的构建法则

随着城市发展半径的不断扩容与人们对办公与生活需求的水涨船高,传统的产业园区逐渐被时代淘汰,新兴的产业园区则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融合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既要让园区融入城市生活,又要让园区成为城市生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发展半径的扩容,曾经人们印象中的产业园区走进了人们生活的范围,但在早期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以基础设施投资和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偏驳致使园区忽略了生活与生态的基本功能,导致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对割裂。而当产业园区不断缩小与城市的距离、在此办公的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时,这种割裂就成为了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城市的融合也就慢慢呼之欲出。


  与商业一样,如今的产业园区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管理,都需要运营思维来主导。


  随着城市发展半径的不断扩容与人们对办公与生活需求的水涨船高,传统的产业园区逐渐被时代淘汰,新兴的产业园区则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融合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既要让园区融入城市生活,又要让园区成为城市生态的一部分。


  无论是功能构成、交通组织,还是开发手段、互动行为,“融合”于产业园区而言,核心就是要将园区设计的方方面面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进行整体打造,兼容生活与生态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本文选取了一些国内外的优秀产业园区案例,解读产业融入城市生活与生态的构建法则。


  1、融合城市生活:集大成的产业社区

  所有产业园区的核心都是人,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必须,于是,一些集大成的产业园区就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生活的一切功能集于一处,将产业反映的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各个层面融合起来,打造社区化的产业园。


  准确来说,产业社区是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等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的新型概念。它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来说,打破了地理边界,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可以说,产业社区是产业园区的3.0时代,见图1。


  新加坡产业园区的发展十分注重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园区除了要配备复合配套,还要兼具整个城市发展的生活功能。在产业社群的打造上,我们以新加坡产业园区为例。


  1.1 新型园区的代表——樟宜商务园

  1998年JTC在樟宜机场附近规划新建樟宜商务园,园区占地面积71.07公顷,租期为30年。


  该园区可以说是3.0时代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以花园式的环境、便利的轨道交通、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吸引了如IBM、Honeywell、Xilinx、华为、爱立信、花旗集团、DBS银行、瑞银、瑞士信贷、摩根大通、渣打银行等众多知名跨国企业的进驻。


  樟宜商务园毗邻成熟的生活片区,园区位于樟宜机场附近,周边分布成熟的居住社区、邻里中心,生活设施非常方便;教育设施主要有新加坡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学校,能与园区行程良好的人才互动;城市配套主要有新加坡博览中心,丹那美拉高尔夫球场、拉古纳国家高尔夫球场和乡村俱乐部。


  基于成熟的周边配套,园区采用功能混合型园区发展模式,在功能构建上主要包括商业+金融+办公+酒店+居住,其中园区配套的构成情况大致为:商业51%,酒店居住28%,商业服务约21%。


  在樟宜商务园,商业面积的占比已大大超越产业面积,这里成为了以商业驱动产业发展的混合型社区,加之周边充足的居住人口,与其说樟宜商务园是产业园区,不如说它是一个承载着烟火气的商业生活中心。

 通过新加坡产业社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产业社区的双重属性,即“产业”和“社区”。产业聚集了大量就业人才,是社区形成的基础,而社区强化了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搭建产业主体和就业人才的社群平台,打造生态、舒适的生活环境。


评论

评论:
免费
咨询

免费咨询

400-876-1589

8万+套精品房源

100+人专业顾问

早9:00-晚21:00

关注“梧桐联行”

返回顶部